3月12日,記者從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獲悉,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日前,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編制的《成都平原經濟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川南經濟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川東北經濟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攀西經濟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五大片區規劃”)經過多次專家咨詢論證和修改完善,目前已形成初步成果。
為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凝聚公眾智慧和共識,即日起公開征求社會各界對五大片區規劃的意見建議,反饋截止時間為2023年4月8日。
據了解,五大片區規劃意在整體謀劃各片區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新格局,統籌關鍵性空間資源配置,推進跨市(州)級行政區協調發展的國土空間專項規劃,是指導片區各市(州)協同開展保護、開發、利用、整治、修復等各類國土空間活動的指導性文件,也是編制市(州)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重要依據。
五大片區分別有哪些戰略定位和目標規劃?記者對此進行了梳理。
成都平原經濟區
構建“五區兩山、一軸三帶”空間格局
《成都平原經濟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指出,成都平原經濟區戰略定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核心增長極和四川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根據目標,到2025年,成都平原經濟區內圈同城化、全域一體化取得重大突破;到2035年,內圈同城化、全域一體化全面實現,在全國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根據規劃,“成都平原經濟區”規劃范圍為成都平原經濟區全域,將構建“五區兩山、一軸三帶”國土空間總體格局,重點強化成都平原集中連片的現狀優質耕地保護和西部龍門山—邛崍山的生態保護保育,協調好耕地保護和城鎮化聚集發展的空間關系,按照內圈同城化、全域一體化的思路,重塑高質量發展經濟地理版圖。
成都平原經濟區
其中,“五區”包含岷沱灌區主產區、涪江平原主產區、岷大平原主產區、東部淺丘主產區和綿遂深丘主產區;“兩山”指龍門山—邛崍山—大相嶺—小涼山和龍泉山;“一軸”指成渝城市發展主軸;“三帶”指成綿樂發展帶、遂資發展帶、龍泉山東側發展帶。
成都平原經濟區將進一步夯實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空間基礎,筑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本底,打造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城鎮空間,提升自然人文交相輝映的空間魅力,完善現代國土空間支撐體系,強化多層次區域協作。
川南經濟區
構建“五片四區,兩核三帶”的國土空間格局
川南經濟區規劃范圍為川南經濟區全域,總面積3.50萬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國土面積的7.2%,包括內江、自貢、宜賓、瀘州四市共28個縣(市、區),地處川渝滇黔結合部,是“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和西部陸海新通道上的重要節點,是四川省南向開放的重要門戶。
川南經濟區
根據規劃目標,到2025年,川南經濟區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協調性大幅提升;到2030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系統優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高質量、高品質、高效率的綠色國土。
川南經濟區將構建“五片四區,兩核三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以“五片”為主體,構建農產品主產區格局,規劃五片糧油主產區和四個山地特色農業片區;以“四區”為基礎,構建重點生態功能區格局,規劃倆母山、佛寶、老君山、南部山地四大生態功能區;以“兩核三帶”為重點,構建城鎮化地區格局,規劃宜賓—瀘州組團與“內江自貢同城化區域”兩個城鎮發展極核,以及成渝主軸南線城鎮帶、達南內宜城鎮帶、沿長江城鎮帶三條城鎮發展帶。
川南經濟區將著重提升盆地丘陵和盆周山區農業空間質量,進一步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打造疏密有致、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夯實國土空間支撐體系。
川東北經濟區
推動形成“四區一屏、雙核三帶”國土空間格局
川東北經濟區包含南充市、達州市、廣安市、廣元市、巴中市5個市,轄34個縣(市、區),面積約6.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3.2%,將推動形成“四區一屏、雙核三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川東北經濟區
川東北經濟區的戰略定位為川渝陜甘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東向北向出川綜合交通樞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翼新興增長極、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
根據規劃目標,到2025年,川東北經濟區“三區三線”和主體功能區格局全面鞏固,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能源消費總量得到合理控制,現代產業體系和設施體系不斷完善,人均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到2035年,基本形成功能完善、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格局,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自然人文魅力充分彰顯的振興發展區。
基于資源本底和發展基礎條件,推動形成川東北經濟區“四區一屏、雙核三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其中,以“四區”為主體,夯實農業生產格局,包含北部盆周山地生態農業區、中部深丘糧經綜合農業區、南部淺丘糧蔬果種植農業區、川東平行嶺谷糧經立體綜合農業區;以“一屏”為基礎,筑牢生態安全格局,為米倉山—大巴山水源涵養生態屏障;以“雙核三帶”為重點,優化城鎮化格局,“雙核”即南充—達州組團,“三帶”為嘉陵江城鎮發展帶、渠江城鎮發展帶、廣巴達城鎮發展帶。
攀西經濟區
構建“一區兩屏、兩帶雙核”國土空間格局
攀西經濟區規劃范圍包括攀枝花市和涼山彝族自治州2個市(州),22個縣(市、區),區域面積約6.8萬平方公里,其戰略定位為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全國優質特色農產品基地、陽光康養旅游目的地。
攀西經濟區
根據規劃目標,到2025年,攀西經濟區安寧河流域耕地得到有效保護,兩翼生態安全屏障堅實穩固,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利用取得突破;安寧河流域整體效能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兩翼特色功能節點加快建設,初步建成以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等為主的國土空間治理體系,重要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到2035年,耕地布局進一步優化,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新格局全面形成,“天府第二糧倉”全面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更加鞏固,山水林田湖草有機融合的國土空間“生命共同體”格局全面形成,全面實現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
根據規劃,攀西經濟區將構建“一區兩屏、兩帶雙核”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以“一區”為主體,夯實農業安全格局,嚴格保護安寧河流域糧油主產區,重點加強對集中連片優質耕地的保護,著力突出安寧河流域糧油主產區在全省“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中的主體地位;以“兩屏”為基礎,完善生態安全格局,加強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兩大生態屏障區的生態保護和修復;以“兩帶軸核”為重點,優化城鎮空間格局,引導人口和產業向安寧河谷綜合發展主軸和金沙江綜合發展副軸集聚,完善攀枝花市和西昌市城市功能,強化輻射帶動作用,打造引領攀西經濟區發展的雙核引擎。
川西北生態示范區
形成“兩屏、七區、四帶、八片”國土空間格局
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的規劃范圍為甘孜藏族自治州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域,總面積約23.3萬平方公里。其戰略定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基地、國家重要清潔能源基地。
川西北經濟區
根據規劃目標,到2025年,生態示范區建設整體效果初步顯現;到2035年,生態示范區建設整體效果全面顯現;到2050年,生態示范區建設效果進一步提升。
依托自然山水格局,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將形成“兩屏、七區、四帶、八片”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兩屏”指岷山—橫斷山脈生態走廊和羌塘—三江源生態走廊;“四帶”指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流域四條生態農牧復合帶;“七區”指長沙貢瑪高原濕地、沙魯里山、大雪山、貢嘎山區、岷山—邛崍山、紅原—若爾蓋黃河源高原濕地、川西橫斷山南段七大生態安全重要戰略區;“八片”指馬爾康及周邊、甘孜及周邊、理塘及周邊、康定—瀘定、汶川—理縣—茂縣、阿壩及周邊、稻城—亞丁—鄉城、九寨溝—松潘八片城鎮集中發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