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晚,巴中南池藝術廣場流光溢彩,今年70多歲、家住巴州區西城街道云屏社區的張大爺,在音樂伴奏下跳起了廣場舞。
藝術廣場所在地可謂寸土寸金,其前身為有著“巴中荷花池”之稱的南池市場。“這么值錢的地塊,不搞房產、建了廣場,我們有了游樂的地方,真的感謝政府。”張大爺說。
南池市場的今昔之變,正是巴中三十年城市變遷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巴中繪發展藍圖,建品質新城:向東,巴中經開區從2萬多人的小鎮發展成為建成區面積達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萬的現代化新城;往西,恩陽區依托城市山水文脈,建成區面積達到16.3平方公里,實現從一個鎮到一座城的千年跨越。
八年來,巴中矢志不渝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以高水平城市建設管理推動高水平文明創建。巴中市堅持“三生相融”理念,聚焦“四宜四有”。在城市蝶變、人居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的背后,是精雕細琢的繡花功夫、觸手可感的民生溫度和獨特的城市氣質。
補齊短板
城市功能大幅提升
巴中城市建設,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在爭創全國文明城市進程中,這無疑是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2021年,作為創文主戰場的巴州區,結合“市民訴求大起底”活動,打撈各類訴求1.2萬余條,其中涉及城市建設達4000多條。
其中,“南池市場”的大規模違建和大面積藍頂子,仿佛一道刺目的傷疤。巴州區迎難而上,僅用三個月時間就全面搬遷,在原址上建起一座藝術范兒十足的城市會客廳,與巴人廣場、草壩街、南龕坡形成片區聯動,構成巴城核心發展景觀軸線。該片區的形象得到極大改觀。
臟亂差的巴中“荷花池”變身城市會客廳
東門大橋橫跨巴河,大橋南頭的連接段一直未打通,嚴重影響通行效率,形成全城最大堵點,巴州區在最短時間內拆遷橋頭建筑物,讓行路不再難,廣大司機豎起了大拇指。
東門大橋打通城市最大堵點
陽春三月,津橋湖清波蕩漾,湖畔楊柳依依,鳥鳴啁啾。這個風景秀麗的濕地公園,前身竟然是一潭死水的“龍須溝”。因為建起了這座公園,整個回風片區的人居環境、商圈價值都大幅躍升。
搭乘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東風,年輕的恩陽和巴中經開區的城市面貌一年一個樣,前者更是實現了從一個鎮到一座現代新城的跨越。
老舊改造
回家之路更順暢
“老張,謝謝你們啊,巷子里裝了路燈,我們再也不‘打黑摸’了。”巴州區創文辦工作人員張賢良全程參與了和平巷的改造,每次路過,都有熟悉的居民這樣和他打招呼。
和平巷是巴中四中背后一條200米長的小巷,路面狹窄、坑洼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巷子里沒有路燈,居民晚上回家要借助手機的光亮。在巴河南岸的老城區,老舊居民樓較多,大多沒有安裝電梯,對于上了歲數的老人,每天要爬八九層樓,回家的路有些艱難。
如果說文明是一首歌,民生福祉便是最好的律動。近三年來,巴中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用心用情用力紓民困、解民憂。巴州區大力推動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改造,總計完成155個老舊小區改造,整治背街小巷40余條,拆除違章搭建3.5萬余平方米,規范整治283個點位、1500余處空中“飛線”。
道路黑化、安裝路燈、加裝電梯、管網入地,老城區“高大密”“一線天”的狀況極大改善。“刷卡、進電梯,10秒就能到家!現在確實方便多了!”東城街道鼓樓社區綜合樓小區的居民魏叢秀,逢人就說有了電梯后的便捷。
與硬環境同步改善的,還有小區的“軟環境”。巴州區按照“黨建引領,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居民自治相結合”的整體思路,對全區完成改造的155個小區逐個細化實施方案,分類明確管理方向,最終確定32個小區引入專業物業管理,76個小區由業主自治管理,47個小區由單位自管;同時,由社區黨組織牽頭,將業委會、業主代表、網格員、交警、志愿者等力量融入社區管理,探索1+N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老舊小區管理長效機制。
規范市場
“痛點”變亮點
農貿市場管理,歷來是城市管理的一大“痛點”。小菜場連著大民生,怎樣才能既要煙火氣又要規范有序?
巴州區七星農貿市場是巴城后河片區10多萬市民的生活購物中心。長期以來,這里每逢雨天就四處漏水,地面又滑又臟;到了夏天,很遠就能聞到刺鼻的臭味。功能不分、擺放散亂、燈光昏暗、異味撲鼻,這些問題一度讓市民和管理部門很頭痛。
2020年,巴州區將七星農貿市場作為巴城農貿市場改造升級的試點工程,以建設凈化、美化、規范化、精細化、標準化的“五化”市場為目標,堅持規范性、民生性和公益性原則,對一期2300多平方米和二期5000多平方米的市場予以改造升級。為強化市場內部管理,宕梁街道辦事處堅持專項整治與長效管理相結合,協調市場監管、城管執法、農業農村等區級相關部門,采取“2+2+1”方式(2名城管執法人員、2名社區網格員、1名公安民警)成立市場警務室,集中一段時間,對流動商販、騎門攤點、車輛亂停等現象開展專項整治。多年以來形成的“痛點”,轉變為嶄新的樣本。
東城片區的水井灣、南門、肖家巷、北門臨時市場,以街代市、占道經營現象突出。市區兩級多部門聯動,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巴中市市場監管局每名班子成員包干掛聯一個農貿市場,全面實行清單制管理,圍繞10項整治內容逐項整改、逐條銷號、逐一提升,每日匯總、每周通報、每月調度。東城街道辦事處對破損街面進行維修,規劃停車位108個。臨時市場的搬遷整治,徹底解決了老城的“臟、亂、差、堵”問題,周邊居民紛紛點贊。
“以硬件設施為主線,著力增強市場活力;以周邊環境為重點,著力改造市場環境;以規范管理為抓手,著力提升市場實力”。秉持這一思維,主城區農貿市場亂象得到根本糾治,在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里,煙火氣越來越濃,老百姓的“菜籃子”拎得更安全。
文化為魂
有顏值更有內涵
文明城市的靈魂在于文化。
曾經的巴州區東城街道觀音井巷,環境臟亂差、道路坑坑洼洼。實施靚化、美化工程,潔凈墻面、整治飛線、治理排污、硬化路面、施劃停車位、安裝健身器材、設置公益廣告……系列工作完成之后,觀音井巷“重獲新生”,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在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的同時,社區還以開展文明創建為契機,在背街小巷顯眼處等位置廣泛設置“鄰里守望”“十五分鐘生活圈”等公益廣告。一處處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平面公益廣告,營造出全民創建的濃厚氛圍。
“巴中交通綜述”“巴城變遷”……望王路東段路邊的墻面上,多幅承載著巴城記憶的照片使原本空白、毫無生機的墻面成為街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過往行人駐足觀看。
“這面文化墻建設得好,不僅讓城市變漂亮了,也勾起了我們對過去生活的回憶。”看著一幅幅城市發展今昔對比的照片,市民李大爺深有感觸。
“現在整個社區創文氛圍很濃厚,大家也以實際行動支持創文,文明之風撲面而來,我們從內心感到滿意和幸福。”居民王孫國說。
巴中市文明辦相關人員介紹,在巴城主次干道、商業大街、公共廣場、公園等地方,建設了600處以巴城的橋、巴城文明變遷、鳥瞰巴城、文明城市共建共享、講文明樹新風等為主題的小品景觀、示范點位、文化墻。3000幅公益廣告“抬頭可見、駐足可觀”,簡單易懂的文字、引人注目的彩色圖畫,潛移默化地傳播著講文明樹新風的文明理念,成為這座城市的美麗風景線。
管理高效
文明底色更亮
在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巴中在科學優化城市功能、建好基礎設施的前提下,還深入探索城市管理,出臺精細化管理標準,用“繡花”功夫管好每一個環節,確保中心城區“脈絡”運行通暢、有序。
為了解決“誰來管”的問題,巴州區實行路長制,全面推進“門前五包”和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管理,按照綜治管理的網格劃分,探索“城管+綜治”等“多網合一”的網格管理模式。全區共配備232名創建專崗和412名網格員,以城管智慧平臺為基礎,聯動城管、公安、市場監管3支執法隊伍,整合住建、環保、環衛等多支輔助力量,構建執法聯勤聯動綜合治理模式,確保城市每個角落、每個問題都有人管。
2022年以來,巴中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也加大了對城區廣場管控和綜合治理的力度,按照“安全大于美觀”原則,制定行道樹“排險、利居、宜商、城美”方案,強化對主城區主次干道及橋面的綠化、美化,營造“干凈整潔、文明有序”人居環境;著力打造城市夜經濟,完善城市照明和亮化工作。一到晚間,市場熙熙攘攘,巴河兩岸流光溢彩,令人賞心悅目。
如今的巴城,交通內暢外達、建筑錯落有致、設施一應俱全,市民素養不斷提升,以文明為底色的美麗和諧畫卷,正在1.23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徐徐鋪展。